新一代過去了,我當初在專刊裡寫下的,對於四年來的感想是
「過了這三年多,我想,設計教給人四件事情,它們彼此之間也緊緊相依
1.要有好的出發點:設計需要不斷觀察,別想偷懶。
2.不要變成痲痹的人:保持敏銳,不要覺得事情本來就該是哪樣。
3.做好每個細節:有好的出發點,還需要執行力,當然不能偷懶。
4.做事維持平衡:玩樂和工作一樣重要,凡事不要太堅持,也不要輕言放棄。」
簡單講就是如上所述那樣子了,一切都要奠基在你積極去努力尋找的基礎上,想要什麼結果,就必須要建立你要成功的原因,然後得提早,越來越體會到提早累積是可以產生多少效果,那是指,不受到外力的狀況下,專刊裡寫的話,算是我給自己的提醒,對於其他事情,也算是一種標準,我只期許自己盡量可以做到,做到好好出發、堅持到底、計較細節、還能取捨
今天唐老師和Ginger才說我是聰明的,不過好像混了四年,要去思考以後想要做什麼
真的,已經來到人生的這個分水嶺,要進入最現實的那一面了,我們要面對的總是越來越現實,不管那些是什麼
不斷回想,四年來,到底做了什麼事情,累積到了什麼?
打工?沒有
賺錢?一點能力?不夠接案?實習?
朋友?很多,看來以後要多多靠朋友們了
好像上了那麼多課,都只是還在體驗設計系是什麼,我還沒有那麼多認識,就要畢業了,是因為自己嗎?
我想是的,新一代的這幾天,前三天我都沈浸在夥伴朋友學長姐弟妹的見面場合,左邊見一個朋友,右邊打一個招呼。
謝謝各位好朋友的蒞臨,看到你們好溫暖。
這都是在台科裡,好像第一次有這麼多感動。
直到第四天
我才知道,其他學校在新一代給我帶來什麼感受。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候,感覺總比不上那種深刻。我還曾經以為,可能要延畢的自己,可以不必新一代,搞不好省下一筆可觀的金錢。
但是那些以為,幾乎都不對。
除了解說自己的作品、學校攤位顧好之外,新一代設計展還讓你看見其他學校的同期學生,做了什麼畢業成果。如果你是應屆展覽的大四生,還不去其他學校看看,就太傻了,這個展覽在畢業的時候,需要學習的不只是事前準備(包含自己的作品發展過程乃至全系同學一起努力完成展覽這個活動),還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,開開眼界吧。我印象最深的,無非是三不五時就那來跟我們比較的實踐。幸好第四天,有個高中同學也有參展,我才聽聞她的分享,這也是我主要想分享的,但是這並不只是針對他們,還有其他學校也可能一樣,認真的學生,在這四年改變了多少,沒聽見這些我真的難以想像。在這之前,我從來不覺得台科比實踐差,可是聽完之後我大大改觀。
「這個作品是同學每個星期都去南投住,跟當地師傅學習技術才做出來的漆器。」
「我們每次檢討之前,老師至少都會要求一定的進度,數個模型或草圖,而表技是老師覺得你本來就該會的東西,沒上色大部分都不用看了,所以我們學校才不教」
「在發展的時候,一開始大家還不知道彼此做什麼,不過到了一個程度大家都會進去看一圈,等到開始做的時候大家也都關在一起做模型,就都知道彼此在做什麼東西了」
「沒辦法啊,你要做那樣東西,就是要花時間下去,不會的技術就要自己抽時間過去學,不然怎麼辦?」
「這裡每個東西都是自己做的啊,幾乎沒什麼外包,你看見那個最大的河上移動,也是泡綿做出來的,他們在這裡才組裝,價錢也才可以壓到這麼低」
「對了,我們一個禮拜是這樣,一次產設是上三小時,一個禮拜要上兩次課」
「我們應變力可能不錯吧,那個雖然只是冰棒棍,不過卻是用三角函數的計算得來的結構」
「我們老師就是喜歡材質的東西,就叫我們去嘗試,結果就變成這樣子啦,你看看那個椅子是用牛仔褲一層一層包起來的,還有那個菜瓜布椅子也一樣。」
「其實我們也是做表面功夫,很多東西都是泡綿做出來的,說到傳統工藝技巧的話,可能是我們以前學過,到了畢製又可以再使用」
什麼啊!!!以前聽誰誰誰說他們的課程東缺西缺,現在要輪到我們了!?模型課被改短改弱、題材也沒那麼開放多元,這點我覺得算是我們最弱的地方之一,還有就是討論風氣
不愧是「實踐」,不論是名聲還是那種實踐力,都不愧對這兩個字 ,難怪可以說不重視得獎,加上他們今年是第20週年,專刊也做特別大本,那又是另外一個小悲劇了XD(自己去問實踐同學吧:P)
未完待續,我只是覺得不趕快貼出來分享太可惜了
6/8更新
除了非常強大的實踐,再來看看其他學校,說真的,因為我自己顧攤的關係,也看不了幾間,我就以自己看見的繼續分享
常與我們搞錯的北科(在忠孝新生!),今年的作品是從小到大都有(膠帶刀到大型未來科幻車子啊),許多小巧的玩意兒讓人耳目一新,算是蠻不錯的,也有很多入圍新一代獎項的作品,相當不錯,唯一件事情就是他們一直放洗腦的電波歌,不是不好聽,是太大聲讓場面有點混亂了@@
再來是成大,跟我們有點像,都是走比較中規中矩的路線,但是他們呢,處理的手法非常細膩,也觀察到很多族群,作品偏向比較大的產品,像是孕婦的免治馬桶,還有小吃攤販的餐桌餐具組合,都有很棒的解決辦法,還有他們的展場設定,作者都一定會站在作品後面解說,所以一定會聽到最完整、最流暢的解說,這點很不錯
接著銘傳,許多嘗試材質與工藝的東西,得到很多人的讚賞,數位媒體系是我同學做的(笑),有很推薦的遊戲叫做白領地紀事,我敢說作者一定有玩星海啊~我有兩天都跑過去看XD
說到數媒,今年最強的就是台藝大了吧,動畫實在是相當好看,從技術(動畫、運鏡)到風格故事劇情等等都已經不只是可圈可點,相信賣光光的銷售量就是最佳證明了,沒想到以前某位老師說的「你台藝大啊?」成為了最佳的恭維,我的同學不但去買了還跟其中的作者聯絡上,繼續交流呢!而且台藝的同學們都跨刀合作,這樣才是最強的!
我覺得,還有好多東西還沒有寫到,我真切地體會到,以後都不會像以前的角度看新一代了,自己也許這四年來不是特別厲害的人,但是好像跟別人比起來已經有一種追不上的落差了,需要更加努力,在往後的道路上
寫到這裡,也差不多看完了,除了以上的學校之外
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科
跟同學聊過的想法是,再整理一下
1.討論風氣不夠,大家都不太清楚同學在做什麼,所以交流不夠,就算沒有到緊密合作的地步,也該要多方討論,彼此多給建議,這點我們可能還不夠多
2.技術也不夠,其實平常怎麼上課學習的都知道,我是說平均值,我自己也算在裡面,有多少人衝出台北,發現了一種很棒的(或自己喜歡的)技術,往深裡鑽?
3.題材廣度...嗯,這點會受到兩個因素彼此影響,「熱血度」(作很熱血的大型物體、挑戰造型與技術極限或者嘗試新材質)與「實際性」(是不是真的能進入市場賣錢、能不能解決什麼很棒的問題等)有點互相拔河的感覺,選了一邊就可能有點難顧到另外一邊,我和兩三個好友是覺得有點不夠廣泛,或者是嘗試不夠深,「What if...性」(可以說是挑戰性和嘗試性)不夠強(笑),某個程度上可能被老師限制住了?很多他校不錯的作品,我們看了都覺得「老師一定不會讓我做這個」
4.最近也剛好去擔任研究所工作坊的TA,認識到台科真正厲害的是研究所,歡迎各家高手來考
5.逛完展場,你有多少印象深刻的作品?我如果問你其他,如實踐,你可以講出一打吧?那我們台科呢?
我的眼界不夠吧,想起之前大葉大學的文章,不覺得有那麼糟糕,但是我想該老師是以自己教育後進的角度來看,所以其他沒那麼厲害的學生也是他在意的對象,如果是從那種角度的話我是可以認同的
最後附上我們作品的影片,謝謝大家收看(笑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ywUnUv94lE&feature=plcp
後續如果有小更新再補囉